3)第159章 杨廷和悔之晚矣_靖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现在是什么情形呢?”朱厚熜笑着看向杨潭,“大司农,岁入田赋有几成实则是官户及官田所交?”

  杨潭只觉得脑后冒汗,硬着头皮回答:“过半……”

  朱厚熜点了点头:“卿等别忘了,朕即位之初,第一件事就是查账。成化十五年,我大明户口七千余万。弘治十七年,六千万。正德元年,四千六百余万。不到三十年,大明发生了何等天灾兵祸,以至于少了足足三成多人丁?皇兄登基前的两年里,大明死了一千三百余万人?弘治中兴,每天死人过万?不管是不是中兴,不管人丁少了多少,应赋田土少了多少,田赋不曾少,岁入也不曾少,都很稳定,伱们说奇不奇怪?”

  御书房内沉默了下来,一个个神情复杂地看着皇帝。

  别阴阳怪气了,知道你懂了。

  开口能说出畏避徭役,就行了……

  朱厚熜静静地看着尴尬起来的他们。

  大明人口统计口径中的人丁去哪里了?没死,是逃了籍。没有了合法身份,都在为奴为婢。

  为什么?田赋很重,徭役更重。

  太祖定下来是三十税一,这比例其实不高,那老百姓为什么要逃籍?

  因为官绅可以免徭役,官户有一定的税赋减免,所以把田卖给官户是最划算的。

  因为地方对徭役的摊派,当官的做吏的,都不会摊派到官户的佃主头上。

  富户如果不想去应役,怎么办?找当官的,找有功名的,“卖”田给他们。

  许多地方富户,实际也是官绅的佃主,又或者说“合作伙伴”。

  许多农民也愿意从富户手中转租土地耕种,官绅富户也都会“爱惜”自己的佃农、“家奴”。

  因为这是一个利益链,不用承担徭役自然能用心耕种,产出更多。

  真正的民田,赋税比例是很低的。但真正的民户民田如今所占的比例,全国平均下来已经不足四成。

  所以虽然应赋土地越来越少,但田赋一直很稳定。

  稳定,就说明没问题,就不会大查特查地方上还有哪些非法逃田赋的人。

  大明的赋税,实际上有过半是当官的帮着交,佃租他们土地的富户和农民,分别是高管和打工人。

  情形就是这么滑稽,什么叫大明柱石啊?

  朱厚熜也是详细查账才发现:大明似乎没有记忆中所谓的官绅俱免田赋徭役!

  他不知道这是原本在嘉靖二十六年才形成、万历时又更加膨胀的官绅优免制度。

  到了那时,从京官到外官,从秀才、举人到杂职小吏,全都有免丁免赋规定。万历时,京官一品免田赋一万亩,八品都有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。没当官的进士最高可以免三千多亩,举人一千多亩,秀才都有八十亩。

  至于徭役,那更是不谈。名为可免几丁,实则谁去管官绅家里有多少丁?

  这种情况,财政怎么可能不崩?

  朱厚熜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awe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