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十六章 条件交换_康熙四十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果不其然。

  看到胤禵写的这三条,高无庸替对方捏了把汗。

  这第一条,是长期允许海外的粮食,走海路直接运抵天津卫。在这个前提下,可以同时维持现在的漕运不变。至于哪条线路为主,可以暂不做争论。

  第二条,是为保障通州物资顺利转移入京,由朝廷出面提议增修通州入京的专用道路,具体方案可以采用木轨。鉴于朝廷当前预算不足,可以由四大恒出资修建,并进行运营。

  第三条,放开城外的人口限制,允许部分流民定居下来。并责成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,加强巡逻和管理,标准向外城看齐。

  以上三点,均应对方首先提议,并担保在朝廷众臣之中,保持绝对多数意见一致。

  其实对于以上三条,胤禵的心中还是有点把握的。

  对于大臣们而言,最难接受的是第一条。而对于康熙而言,最难接受的是第三条。

  漕运自永乐迁都之后,就是最重要的南北经济大动脉。

  几百年过去了,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两大经济重心的交通方式,一直是最重要的建设项目。

  漕运随着北方需求的不断增加,规模也发展的越来越大,也养肥了运河两岸的各级官府衙门。

  现在的情况还没有到最糟糕的水平,再拖个百年之后。积重难返,每年花在漕运运输上的费用,将会高达一千万两白银。

  到时百姓生活,将会苦不堪言。反对废漕改海的既得利益集团,也会比现在壮大很多。

  经济的问题,从来都是累积的结果

  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

  胤禵再一次嘱咐道:“这上面的三条是有着严格顺序的,单价每增加一两银子就必须执行一条。”

  “先小人后君子,要事先声明银子肯定会划拨,但是要在事成之后,分期给付。”

  仔细记下十四爷的吩咐,高无庸已经开始为对方默哀。

  胤禵交代完毕之后,随手吩咐高无庸下去办事。

  然后接着把董玉山叫进来,道:“这次急下江南办粮,辛苦你了。”

  董玉山忙起身,恭敬道:“都是属下应当做的,十四爷提前安排赵福善和一众侍卫一同南下,着实解决了不少麻烦。”

  胤禵挥了挥手,没有把这些奉承话放在心上,道:“这次交易的总额,折合白银在一千二百万两左右。”

  “小部分在这边的银库里,还有一大部分都在爷的宅子里,回头你安排处置一下。”

  “还有银票密押的事情,你要抓点紧,最近就要用上了。”

  董玉山面带欣喜,拱手道:“回十四爷的话,属下这次南下,安排族人去查探了一下,江南纸业和印刷制版等相关作坊。”

  “无意间发现了一种,被称之为夹印的工艺,在造纸过程中,可以形成不同的纹理图案。”

  胤禵一听,这特么的不就是早期的水印工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awe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